国关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国关要闻 正文
学院辅导员工作室 I 党团班级筑基石,思想教育引前程

时间:2025-05-13

分享:

近日,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苗青辅导员工作室组织开展的“红色记忆”系列特色思政教育活动受到《光明日报》深度报道。

“革命时期,我国的报业先驱邵飘萍先生就是在这里创办《京报》,抨击反动军阀,传播进步思想的。”前不久,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苗青辅导员工作室组织的“红色记忆”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走进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魏染胡同30号小院的京报馆。同学们漫步其中,仔细阅读、用心感受,仿佛穿越回了一个世纪的动荡时代,隔空与“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革命志士展开了对话。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大国博弈、地缘冲突、全球性挑战交织联动,作为一名国关学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正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一位同学在参观后道出了自己的思考。

与传统政治课的流程固定、气氛严肃不同,在外语学院苗青辅导员工作室组织的这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同学们能够走出课堂、身临其境、平等交流、发散讨论……中国共产党百多年来是如何带领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写下由弱到强的人间史诗,又将如何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印刻进了同学们的脑中、心中。

“辅导员工作室组织的活动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强化了同学们的凝聚力,更使我们敞开心扉,打开了同学们的‘话匣子’。”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英语系本科生龙甲申作为辅导员工作室的成员之一,发出了内心的感慨。

龙甲申告诉记者,借助成员来自同学的特点,工作室消除了辅导员与同学之间的距离,深入了解在校学生思想、生活、学习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需求,从而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

辅导员工作室自2018年成立以来,在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和外语学院党总支的坚强领导与关心指导下,始终坚持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通过将学生班级建设、党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各种特色活动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加速推动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七年来,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耐心指导和关心关怀下,辅导员工作室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校际互访”活动让基层学生干部有机会走出校园,与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高校的同学们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增长学生工作经验;“红色记忆”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北大红楼、中法大学旧址、京报馆等革命遗址,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党的光辉历程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了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班级建设”活动则通过一系列的团队建设活动,增强了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学生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在外语学院党总支的鼓励和支持下,党支部以工作室为平台依托,荣获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成果三等奖、国际关系学院“四强”党支部等荣誉。

七年来,辅导员工作室紧密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围绕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强烈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数字化生活与社交习惯以及职业规划与就业观念的变化等特点,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关注的热点等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持续发力,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究、实践探索和研讨交流。通过不懈努力,工作室形成了《三“微”平台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外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合与发展》等多项专业性、实效性强的工作模式和理论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我们将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和外语学院党总支的决策部署,一如既往秉承‘党团班级筑基石,思想教育引前程’的宗旨,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时时刻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其他高校和社会各界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苗青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英语系辅导员苗青向记者表示。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12号

邮编:100091

电话:010-62861310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信

Bilibili

版权所有©国际关系学院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42号